
主任医师,三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肺病学科后备学科带头人,第四批全国中医(西学中)优秀人才,吉林省第十七批享受省政府津贴专家,吉林省第八批拔尖创新人才,长春市“十四五”医学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学会任职:· 世界中联疗养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 中共中医药信息学会西学中研究分会副会长 · 吉林省中西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 吉林省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吉林省肺康复联盟副主席· 吉林省慢阻肺联盟副主席· 吉林省专业技术评审专家· 吉林省卫生应急专家库中医组专家,2024年5月获批成立长春市首批名医工作室。
1、2024年8月-2026年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提升中医药临床循证证据级别研究专项,经费13万;
2、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炙甘草汤加减联合PD-1治疗肺腺癌的增效与分子机制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经费10万;
3、2022年3月-2022年9月,解肌宣肺除疫颗粒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感染的随机、开放、阳性药对照、非劣检验临床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应急专项,经费10万;
4、2020年1月-2022年12月,医疗机构制剂“消异散结口服液”的研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经费30万;
5、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助阳补肺除痹颗粒干预Notch信号通路治疗肺纤维化的机制研究,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经费15万
1、2022.06,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诊疗规范,吉林省标准创新贡献二等奖
2、2022.12,从肺痹论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系列研究及推广应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3、2020.11,从肺痹论治间质性肺疾病的系列研究及推广应用,吉林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4、2018.11,基于“内风”角度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与作用机制研究,吉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85年,1998年获准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2000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试点工作,200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获准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201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多种层次、多种类别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即中医学、中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即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即中医学、中药学。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形成了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护理学5个一级学科,并将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医学与药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研究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51名、硕士生导师245名,其中有享誉全国的终身教授6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9人,国家及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6人,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吉林省新世纪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人。迄今为止,研究生学院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2910人,博士研究生109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主持人,有的已经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有的移居海外,成为当地中医药机构的负责人,为促进中医药对外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2006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成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列为学院建制,突出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开创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研究生学院现设有综合办公室、培养科、学科与学位科、管理科四个职能科室。研究生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紧抓“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一主线,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监督保障体系。
“十二五”是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机遇,研究生学院将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办学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稳步扩大教育规模,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引导研究生“夯实理论基础,精通专业技能,兼学中西两法,通晓古今中外”。 展望未来,研究生学院全体教师有信心,有决心,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学校“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踏实工作,把研究生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