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任九三学社中央医药卫生专委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分会镜下融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理事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脊柱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疼痛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SICOT中国部脊柱微创学组委员,ISMISS中国部委员,老年医学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微创学组委员。目前主持科研课题5项,累计金额158万元;近年来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研发新型脊柱内窥镜手术系统,获批发明专利4项,作为以脊柱内镜为代表的各项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科研带头人研发了目前作为全球标准的大部分脊柱内镜技术及国际市场上主流的脊柱内窥镜设备及器械,开创了脊柱外科的内窥镜时代,成为脊柱后路内镜在盲视时代的全球标准,将脊柱内镜扩展到整个学科乃至神经外科的脊柱脊髓领域。以CEFA为核心主持开展指南编纂、多中心技术研发、冰鲜标本规范化培训,至今已累计超过150期。主持编写《实用脊柱内镜手术图谱》等著作。
纵向经费:102万;横向经费:56万
1.省级(长春中医药大学横向科研项目子课题):脊柱内窥镜研发及其产业化,2024.04-2026.03,在研,50万;
2.校内人才项目:新型脊柱内窥镜手术系统的研发,2022.02-2025.01,在研,100万元;
3.横向:UBE(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下纤维环修复临床科研,2022.03-2025.02,在研,6万元;
4.省卫健委项目:Apelin 13/APJ影响椎间盘退变的机制研究,2022.07-2025.07,在研,2万元。
5.学科教育课题1项
目前主持科研课题5项,累计金额158万元;近年来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5篇为中科院1区。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85年,1998年获准开展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工作,2000年获准开展临床医学硕士学位试点工作,2003年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获准开展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2011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硕士、博士、博士后多种层次、多种类别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即中医学、中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即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护理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即中医学、中药学。现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形成了覆盖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护理学5个一级学科,并将基础与临床、中医与西医、医学与药学有机结合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学术造诣高、研究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51名、硕士生导师245名,其中有享誉全国的终身教授6人,国家级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9人,国家及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6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吉林省高级专家6人,吉林省教学名师3人,吉林省新世纪首席教授1人,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1人。迄今为止,研究生学院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2910人,博士研究生109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所在单位业务骨干,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主持人,有的已经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有的移居海外,成为当地中医药机构的负责人,为促进中医药对外学术交流做出了贡献。
2006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成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列为学院建制,突出了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开创了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研究生学院现设有综合办公室、培养科、学科与学位科、管理科四个职能科室。研究生学院自成立以来,始终紧抓“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这一主线,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导师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的监督保障体系。
“十二五”是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性机遇,研究生学院将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创新办学理念,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质量视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稳步扩大教育规模,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引导研究生“夯实理论基础,精通专业技能,兼学中西两法,通晓古今中外”。 展望未来,研究生学院全体教师有信心,有决心,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秉承学校“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办学理念,开拓创新,踏实工作,把研究生学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