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院-皮子凤导师介绍

更新于 2024-07-13 导师主页
皮子凤 教授 硕,博士生导师
药学院
中药分析学 ,中药分析学 ,中药
中药活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作用机制研究
178521212@qq.com

博士招生专业

1
中药分析学
2024
2
学术型博士
中药活性物质分析研究
2
中药分析学
2023
1
学术型博士
中药活性物质分析研究

招生信息

1
中药分析学
2023
1
专业学位硕士
中药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方向

皮子凤,女,1978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世界中医药学会满医专业委员会理事,吉林省药理学会网络药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分析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吉林省特产分会理事。吉林省第十六批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D+类人才。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系统生物学技术的中药作用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任国家自然基金、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6项),长春市科技重大专项1项。相关科研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11篇,SCI论文43篇;获授权专利13项;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展开更多

科研项目

1)   2021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人参传统功效及反药配伍机理研究》,排名第2

2)   2019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川乌质量控制新方法及配伍机理研究》,排名第1;

3)   201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基于妨害治疗的中药“十八反”配伍基础研究》,排名第5;

4)   2014年,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川乌等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及体外代谢研究》,排名第7;

5)   2014年,吉林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常用中药材中治疗糖尿病等症的活性成分分离筛选及结构表征研究》,排名第8;

6)   2012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药活性筛选、结构表征及质量控制的应用基础研究》,排名第4;

7)   2010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药苯乙醇苷和皂苷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成分评价研究》,排名第4;

8)   2009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人参标准化及系列产品开发》,排名15 .


展开更多

研究成果

1) Yongxi Wu, Shuhan Liu, Tao Ren, Liting Ma, JingLuo, Meiyu Zhang, Fangtong Li , Yulin Dai ,Fei Zheng*, Zifeng Pi*, Hao Yue.Ginseng fermentation solution affects the gut microbiota in zebrafish withalcoholic liver disease via PI3K/Akt pathway       Phytomedicine,2024,128:155495

2) Dong Xie, Guangfu Lv, Yuchen Wang, Wenjing Zhang,Nian Li, Yao Duan, Qing Huang,Ge Chen, Zifeng Pi*, Hao Yue*. Pharmacodynamicmaterial basis and mechanism of Tenghuang Jiangu Wan on osteoarthritis usingUPLC-Q-TOF-MS integrated with target network pharmacology Arabian Journal of Chemistry, 2024,17:105711

3)  Di Yang, Xiaoxu Cheng, Meiling Fan, Dong Xie,Zhiqiang Liu, Fei Zheng, Yulin Dai1, Zifeng Pi* and Hao Yue*. Regulation ofpolysaccharide in Wu-tou decoction on 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pharmacokinetics of small molecular compounds in AIA rats.ChineseMedicine,2024,19:9

4)  Wenjing ZHANG, Mingyang SUN, Guangfu LV, WentaoGUO, Jiannan HU, Jingye GU, Yuchen WANG, Qing GONG, Zifeng PI*, Zhe LIN*.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enghuang jiangu wan in osteoporosis treatment basedon network pharmacology, molecular docking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2024, 52.1:100351

5)   Yongxi Wu , Liting Ma , Yongyu Cai, Fangtong Li ,Jing Luo, Bing Bai, Yulin Dai, Fei Zheng*, Zifeng Pi*, Hao Yue. Ginsengfermentation solu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response in lung adenocarcinomaby modulating th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the m7G regulators. Journal ofFunctional Foods, 2022, 99:105337

6)  Wentao GUO, Guangfu LV, Di YANG, Wenjing ZHANG, Nian LI, Jiannan HU,Yongxi WU, Zifeng PI∗ ,Zhe LIN∗. Advances in the effect of gut-joint axis dysfunctio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natural products. 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2024, 52.1:100354

7)   Xiaoxu Cheng, Zifeng Pi*, Zhong Zheng, Shu Liu, Fengrui Song, Zhiqiang Liu *. Combined 16S rRNA gene sequencing and metabolomics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Wu-tou decoction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in rats.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2022,1199:123249 SCI IF 3.318

8)  Yunhua Fu#, Dong Xie#, Yinghao Zhu, Xinyue Zhang,Hao Yue, Kai Zhu, Zifeng Pi* and Yulin Dai*.Anti-colorectal cancer effects of seaweed-derived bioactive compounds. Frontiers in Medicine,2022, 9:988507 SCI IF 5.058

9)  Yongxi Wu, Yongyu Cai, Liting Ma, Fangtong Li, Meiyu Zhang, Yizhu Wang, Fei Zheng*, Zifeng Pi* and Hao Yue. Identification and chemical profiling of anti-alcoholic liver disease biomarkers of ginseng Huang jiu using UPLC-Q-Orbitrap-HRMS and network pharmacology-based analyses. Frontiers in nutrition,2022, 9:978122. SCI IF 6.590

10)Xiaoxu Cheng, Enyu Lu, Meiling Fan, Zifeng Pi*, Zhong Zheng, Shu Liu, Fengrui Song, Zhiqiang Liu *. A comprehensive strategy to clarify the pharmacodynamic constituents and mechanism of Wu-tou decoction based on the constituents migrating to blood and their in vivo process under pathological state.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21,275,114172


展开更多

学校介绍

长春中医药大学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长春市立中医进修学校,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长春中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校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吉林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启古纳今,厚德精术”的校训精神,“多维、开放、经营”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中医药为主,医、工、管、法、文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现有ESI全球前1%学科2个,吉林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6个、重点学科19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4个,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15个。

坚持引培并举,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国医大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全国名中医、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岐黄学者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73人(次)。有博士生导师186人,硕士生导师753人。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最美辅导员”1人。代谢病团队入选国家首批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

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935名,其中本科生11226人,专科生151人,硕士研究生2941人,博士研究生490人,国际学生56人。本科专业2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8个、特色高水平专业(群)4个。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及教学团队1门(个)。附属医院入选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主编规划教材120部,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1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领域领军人物。

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有组织科研创新。“十四五”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118项。“十三五”以来,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201项,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科研奖励244项。现有吉林省人参科学研究院、东北亚中医药研究院、国家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北方)、国家现代中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12个。学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励384项,被教育部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坚持社会服务,加强高端医疗资源建设。建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其中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所,三级综合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0所。附属医院是首批国家临床研究基地,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伍和国家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单位,获评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附属医院党委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抗疫先进基层党组织”。附属第三临床医院获批国家中医康复中心建设单位。

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提升中医药国际化水平。创办《中医药历史与文化》集刊,打造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新载体。创新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认证制度”,在全国中医药院校推广应用。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校是教育部首批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高校之一,也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指定院校,构建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的来华留学教育全周期培养体系,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研究单位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东北亚中医药传播发展基地、中国-俄罗斯(莫斯科)中医药海外中心项目建设,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著作奖”1项。

立德树人,行稳致远,学校将大力实施党建引领战略、人才攀登战略、特色发展战略、改革驱动战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中医药人才,为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率先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数据截至2025年3月31日)


展开更多

点赞
意向报名 前往导师主页